导入数据...
奋力打造哲学社科“师大品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5月24日
  查看:4009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现四川高校学习贯彻的做法、经验和成效,本网站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高校党委书记笔谈”专栏,刊载川内10所学(院)校党委书记学习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奋力打造哲学社科“师大品牌”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李向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走向繁荣。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多措并举,奋力打造哲学社科的“师大品牌”。

坚持两个结合,把好政治“方向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我们党过去为什么成功、未来怎样才能成功的根本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两个结合”是新时代建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鲜亮的底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科。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四川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党委对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把好政治“方向盘”,坚持以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依托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形成了“一中(中华传统文化学科群)一马(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群)”为引领,教育学科群、巴蜀文化学科群、艺术学科群为优势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体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将以“两个结合”为指导,着眼时代特征,立足发展实践,聚焦“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任务,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基石建设。

坚持育人根本,守好育人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立德树人既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高校开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塑造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主要阵地,承担了无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三者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加强学科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筑起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四川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注重启迪智慧,培育人格。通过实施“十个一”教育养成制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建“美育学校”,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和艺术素质,多次荣获“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建立校内劳动和实践教育基地,开设本科生劳动教育必修课,切实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马院青年教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中荣获特等奖,编写出版《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探索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机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哲学社科领域的育人元素,不断发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学科优势,做到专业不减育人有增,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帮助把握好人生方向,打牢人生根基。

坚持目标导向,建好知识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意识形态指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如果只是跟随西方,亦步亦趋,不仅无法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

建构知识新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以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形成规律性认识,产出丰富的研究成果。建构知识新体系,必须构建完善学科体系。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意识,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科学谋划,从整体着眼谋划,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共同构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建构知识新体系,必须建设高层次人才。人才是关键,也是决定因素。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建设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具有显著特色优势。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3个,四川省省级新型智库1个。学校紧抓“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学科龙头作用,推进学科建设机制 “六定”(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定平台、定目标、定考核)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学科向学校办学特色聚集、团队向学科聚集、人才向团队聚集、资源向人才聚集”,不断提升哲学社会学科整体水平。同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趋势、新问题,构建起“数字人文”学术集群,开展系统性研究;申报成立“四川互联网学院”和“纪检监察学院”,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性研究重要基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将在学科建设“特、精、实、融”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做好人才顶层设计,实现“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学校通过实施“双重培育项目”,开展智库成果孵化和人文社科成果的应用转化,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师大方案、发出师大声音。

坚持传承交融,讲好中国新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通、增进文明互鉴交流、交融,也有助于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思想。在“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大背景下,要在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上,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推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高校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前沿重镇,承担着文化传承交融的重要使命。四川师范大学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巴蜀学科群,建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全省首批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整合巴蜀文化资源,与省内多所中小学共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坚持推动中外文化交融,建立了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含教育部日韩研究院等),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韩国延世大学孔子学院、吉布提大学孔子学院等,构建起以西南边疆研究、西印度洋国别(东南亚、东北亚、非洲)研究为中心的“区域国别研究”学术集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将建好建强各类平台,努力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学科群,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具备基本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推动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有机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把基础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凸显西印度洋国际区域研究特色,加强中外文化交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文帝】


(微信扫描分享)